学院概况

  •  
  • 辽宁省城市有害生物治理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依托沈阳大学始建于2005年,2010年获辽宁省科技厅批准建设。 

    实验室现任主任:刘广纯 

    学术委员会主任:彩万志 

    实验室现有专兼职科研人员36人。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5名、讲师5人、实验员2人,博士1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3人。 

    实验室以辽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围绕城市有害生物治理和生态安全形成三个主要特色研究方向:生物系统分类与生物多样性研究;城市有害生物预警、发生规律、成灾机理研究;城市有害生物控制与管理研究。是我省有害生物控制和生态安全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主要基地之一。 

    实验室现有科研、办公、实验用房3000平方米,以及1500平方米的自然博物馆。建有昆虫系统学、外来入侵生物、城市有害生物监测、植物病毒病害、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微生物资源综合利用等10多个研究平台,现有高效液相色谱、双向电泳、荧光定量PCR等300多台仪器设备,总值3000多万元,能够满足昆虫鉴定、生物分子监测、城市有害生物防控、和生物资源开发与技术创新等多方面的需求。 

    实验室近年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70余项,实到科研经费5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市科研课题52项。除此之外,实验室还自主设立了系统性课题和创新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检索56篇,出版专著8本,获得各类科技奖励20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8项。实验室组建以来攻克了多项核心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多项,已获授权专利17项。实验室承担了来自全国的各地的蚤蝇种类鉴定,构建了辽宁省植物病毒资源库,并研制成功了植物源杀螨剂和大型真菌杀虫剂,在农业、园林等领域的应用中推广,促进了辽宁省农、林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成果一:重要生物分类及其在有害生物防治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生物分类是有害生物治理和有益生物保护的基础。实验室组建以来承担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蚤蝇种类鉴定。 

    1、蜜蜂有害蚤蝇的鉴定:2011年中国农科院蜜蜂所周婷研究员的团队在调查我国野生蜜蜂资源时发现,我国特有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的蜂巢大面积腐烂,造成部分蜂已逃离,取样后,发现是蛆虫所致。经饲养获得成虫,送本研究室鉴定为蚤蝇,并且为一新物种 (定名为:盗蜂异蚤蝇Megaselia apifurtiva Liu)。这对蜜蜂种源有效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结果发表于SCI杂志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s 90(1): 33-36 (2014)。 

    2、食用菌有害蚤蝇:蚤蝇是食用菌的主要害虫之一。但在我国一直没有查清食用菌蚤蝇的种类和分布,而影响对其有效治理。近年来,本研究室不断收到中国农业大学(秦玉川教授)、广西师范大学(李子玲教授)、福建农林学院(罗佳教授)等送来食用菌有害蚤蝇标本,要求鉴定;在完成各地标本鉴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室研究生分别在沈阳、河南和广西对食用菌蚤蝇种类和发生规律的调查,初步查清了我国食用菌蚤蝇的种类和分布,发现为害食用菌的蚤蝇15种,其中,两个中国新纪录种Megaselia tamilnaduensis 和 Chonocephalus depresus, 为害虫的防控提供了理论数据和技术支撑。 

    成果二: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手段防治植物病毒病害

    植物病毒素有“植物癌症”之称,干扰植物正常的新陈代谢,使植物体内生长素和其他激素的发生变化,可导致器官变形,如茎间缩短,植株矮化,叶片出现疱斑、卷曲、蕨叶及黄化等。每年世界范围内因植物病毒病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千亿美元,而每年因植物病毒病害检测防治等投入也高达300多亿美元。因此对植物病毒病害开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自2012年以来,围绕辽宁地区双生病毒病害和辽宁主栽果树类病毒病害开展系统研究。从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采集表现典型黄化曲叶症状的番茄,分离和鉴定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从辣椒、南瓜等植物上分离鉴定到烟草花叶病毒;从番茄、辣椒和枣树病害,分离鉴定到番茄褪绿病毒;从番茄、辣椒、南瓜、茄子、烟草、甘薯、和枣等病害样品,分离和鉴定到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杆状DNA病毒、甘薯曲叶病毒和甘薯褪绿病毒等等。 

    通过对这些作物病毒的症状、寄生范围、病理现象、鉴定方法及无毒苗培育途径等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辽宁省植物病毒资源库,系统地调查了辽宁省植物病毒病害的发生和分布情况,为病毒病害快速检测和鉴定提供依据;为辽宁地区植物病毒病害的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果三:利用植物源生物农药防治害虫,促进环保型生物农药的发展

    农业害螨是公认的最难防治的有害生物群落之一,危害最严重的作物是柑橘,其次是苹果、棉花、蔬菜、花卉等,每年由螨虫所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近20亿元,因此防治螨虫是解决农业丰产、丰收的关键问题。然而目前防治螨虫使用的化学农药,既造成环境污染,又造成螨虫产生耐药性,尤其是还会造成农产品污染,危害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开发研制高效、低毒、无环境污染的安全新型杀螨剂将是未来农药开发的主要趋势。 

    实验室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应用团队自2012年以来一直从事植物源杀螨剂研究,通过系统筛选和反复试验,最终确定细辛提取物植物源杀螨剂的最佳配方。并建立了植物源杀螨剂的质量检测方法和一系列实验室内的质量检测分析方法,对各项质量技术指标进行了检测,其各项指标均达到了杀螨剂的要求,为丁香酚相关微乳剂的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实验室研制的植物源杀螨剂,具有不污染环境,在农产品,环境和人体中积累毒性极低,对人和牲畜相对安全,对害虫天敌伤害小,且害虫对其难以产生抗体,具有低毒、低残留的特点,能够坚持农产品的高品质,因此植物源农药对促进生物农药、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成果四:菌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无害化处理农业固体废弃物,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实验室成立了食用菌栽培和废料菌糠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研制出菌糠复合板、生物有机复合肥和大型真菌生物毒素杀虫剂,无害化处理了农村固体垃圾,取得了显著成效,治理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为辽沈地区的食药用菌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11月,与辽宁辽大灵通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王贵春经理进行项目合作,以食用菌生产后的废料菌糠为主料,配合辅料,联合研制开发一种能够防火防水的新型菌糠复合板。此种新型人造板具有成本低、价格廉、防火、防水的优点,很受用户欢迎。 

    2013年5月以来,以菌糠和家禽粪便为主料,添加N.P.K三元复合肥,最后用除臭菌剂对氨态氮、硫化氢、甲基吲哚等有毒有害物质进行除臭处理,研制出了“菌糠生物有机复合肥”,此项技术在沈阳市大潘乡岳家村张庆威、黄国华等农户的大棚蔬菜西红柿、芸豆栽培中推广应用,受到农户一致好评,此项技术申请了国家技术发明专利。 

    2013年8月开始,利用菌糠作载体,添加引诱剂和大型真菌毒素粗品,研制出了“一种防治桃红颈天牛的大型真菌杀虫剂”,2013年获国家专利。2013.8.20—2014.10.08期间与辽中县杨士岗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站牛志涛农艺师开展技术推广合作,在辽中县杨士岗镇的杨树、柳树、果树虫害防治中进行推广应用,对防治杨干象和桃红颈天牛、松毛虫的幼虫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药泥堵孔法防治蛀干幼虫致死率达到100%,效果优于使用乐果和含磷等化学农药,既解决了食用菌废料菌糠污染农村环境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又为生物农药研究与开发开辟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