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简介
姓名:魏建兵(博士生导师)
职称职务:教授(三级)、院长
主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概论》、《景观生态学进展》
研究方向:景观生态格局与过程、流域水文水环境模拟、区域生态规划、生态系统碳汇
办公电话:024-62269936
电子邮箱:oliver1208@sina.com
2. 教育经历
1993.9-1997.7:沈阳农业大学 本科,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
1999.9-2002.7:甘肃农业大学 研究生,草原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2003.9-2006.7: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研究生,生态学专业,获博士学位;
3. 工作经历
1997.8-1999.8: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助理工程师;
2002.8-2003.8: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 工程师;
2006.7-2008.7:北京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 博士后;
2008.9-2012.8: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2.9-2013.1:沈阳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
2013.1-2022.8:沈阳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长
2022.9-沈阳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长党委副书记(兼)
4. 教学、科研项目
(一)主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771200):大型湖库型水源保护区氮素污染景观源-汇机制及空间优化调控,2018.1-2021.12。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399):异质景观流域河岸带土地利用优化及其多尺度水环境效应, 2012.01-2015.12。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0871229):快速城市化地区湿地系统景观格局与水环境过程时空变异,2009.01-2011.12。
[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2017YFC0504204):大兴安岭东南山地生态脆弱区侵蚀沟生态修复模式,2017.7-2021.7。
[5]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151065003000000):河岸带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及其水环境效应模拟,2009.10-2011.10。
[6]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0900012):村塘水环境遥感监测及其与河涌水系污染源-汇关系机制,2010.05-2013.04。
[7] 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6-4-02):沈阳市市政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攻关与示范, 2020.6-2022.5。
[8] 沈阳市人才引进专项资助项目:异质景观流域河岸带土地利用优化及其水环境效应(41171399),2013.12。
[9]沈阳市科技创新专项-子课题:典型农业区土壤-地下水生态风险健康研究(F14-133-9-00),2014.6-2016.5。
[10] 沈阳市科学事业费竞争性选择项目-子课题:城市生态环境风险管理及其修复技术研究,2015.6-2017.5。
[11]广州市水务科技计划项目(2011015)“基于 3D 激光扫描的广州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关键技术研究”,2011.01-2011.12。
[12]和平县城市规划修编——生态专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委托项目,2008-2009。
[13]中山市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专题,中山市规划设计院委托项目,2010-2011,。
[14]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交通广肇项目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委托项目,2009。
[15]广州至清远城际轨道交通项目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委托项目,2009。
[16]新建湛江东海岛铁路项目环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专题,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项目,2010。
(二)主持教改项目
[1]克服同质化倾向,促进专业特色发展的研究与实践教育,辽宁省教育厅,2018.1-2020.12
[2]基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野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预案研究,沈阳大学,2016.1-2017.12
[3]地方高校新设专业特色内涵辨析与教改适应,沈阳大学2018.1-2019.12
5. 论著
(一)科研论文
[1] Jianbing W , Na Z , Quanguo C , et al. Si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shallow-groundwater environmental risk in an urban–rural fringe of megacity: a case study of Shenyang city, northeast China[J].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2020, 79(11):250-261.
[2] Wei J B , Feng H , Cheng Q G, et al. Denitrification potential of riparian soils in relation to multiscale spat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 case study of a typical watershed,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2017, 189(2):85-95.
[3] Wei J B , Xiao D N , Zeng H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n agricultural system unde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 A case study in northeastern Chin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World Ecology, 2008,15(2):1-10.
[4] Wei J B , Xiao D N , Zeng H ,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properties in relation to land use and topography in a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of the black soil region, northeastern China[J]. Environmental Geology, 2008, 53(8):1663-1672.
[5] Jian-Bing W , Du-Ning X , Xing-Yi Z , et al.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in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of a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in the Black Soil Region, Northeast China[J].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 Assessment, 2006, 121(1/3):597-613.
[6] Wei, J., B., Xiao, D.N., et al..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effects on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 a case study in a typical small watershed of the black soil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 Eurasian Soil Science. 2008, 41 (1):39-47.
[7] Z Q Lv , Z F Wu, J B Wei, et al. Monitoring of the urban sprawl using geoprocessing tools in the Shenzhen Municipality, China. Environ Earth Sci.2011,62(6):1131-1141.
[8] Z B Ma, H G Ni, H Zeng, J B Wei. Function formula for first flush analysis in mixed watershed: A comparision of power and polynomial method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11,402(3-4):333-339.
[9] C Sun , Z F Wu, J B Wei, et al. Quantifying different types of urban growth and the change dynamic in Guangzhou using multi-temporal remote sensing dat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 Geoinformation, 2013, 21(1):409-417.
[10] 魏建兵,郑泓,程雨露,王阳.基于CiteSpace的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22,31(04):835-844.
[11] 魏建兵,梁兵,侯永侠,张琳,张宇,李新宇.山蒿根系抗旱性能及其生态修复应用潜力初探[J].环境生态学,2020,2(10):76-80.
[12] 魏建兵,孙晓倩,侯永侠,孔潇,廖章泽,王子宇,孙志华.山蒿生物学特征及其生态保护应用价值潜力初探[J].环境生态学,2019,1(03):10-14.
[13] 魏建兵,曾辉,秦华鹏,马振邦.深圳石岩水库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异的水环境效应[J].中国环境科学,2008(10):938-943.
[14] 魏建兵,肖笃宁,李秀珍,布仁仓,张春山.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农业景观结构与土壤侵蚀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6(08):2608-2615.
[15 ]魏建兵,肖笃宁,张兴义,隋跃宇.侵蚀黑土容重空间分异与地形和土地利用的关系[J].水土保持学报,2006(03):118-122.
[16]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J].地理科学进展,2006(02):36-45.
[17] 魏建兵,肖笃宁.黑土侵蚀区生态重建的景观结构与功能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09):1699-1705.
[18]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黑土区县域生态工程建设对农业景观的调控[J].农业工程学报,2005(08):52-57.
[19] 魏建兵,姜会宏,张春涛,罗东明,徐岚.沈阳地区草坪禾本科杂草发生规律研究[J].杂草科学,2004(03):27-30.
[20] 魏建兵,符义坤,鲁先阳,姜会宏.沈阳地区草坪禾本科杂草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草业科学,2003(11):54-58.
[21] 王阳,魏建兵,程雨露,郑泓,张钧羿.浑河上游新宾县土地利用演变对水源涵养能力影响评价[J/OL].水土保持研究:1-8[2023-03-10].DOI:10.13869/j.cnki.rswc.2023.04.052.
[22] 江宇,侯永侠,丁睿尧,魏建兵,李玉双,宋雪英,赵晓旭.沈阳市政污泥中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及源解析[J].山东化工,2022,51(19):215-219.
[23] 张钧羿,魏建兵,韩冬,徐斌韬,陆庆轩,程全国.沈阳市政污泥制备烧结砖的试验探究[J/OL].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23-03-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5972.X.20220929.0813.002.html
[24] 程雨露,魏建兵,陆庆轩,郑泓,王阳,程全国.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水供给服务供需平衡研究[J/OL].水生态学杂志:1-15[2023-03-10].DOI:10.15928/j.1674-3075.202205180178.
[25] 李玉双,刘佳昊,陆庆轩,魏建兵,郭倩,杨嘉鑫.潮棕壤中DnBP和DEHP的降解及其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J].北方园艺,2022(18):76-82.
[26] 侯永侠,江宇,丁睿尧,魏建兵,李玉双,宋雪英,赵晓旭.沈阳市政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生态风险评价[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4(04):251-259.
[27] 侯永侠,丁睿尧,江宇,杨继松,李玉双,宋雪英,魏建兵,张雯雯.辽河口湿地不同类型湿地土壤酶活性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22,53(03):354-359.
[28] 张娜,魏建兵,刘景琦,张兴义,王玉玺.基于Landsat8-OLI影像的山蒿植被信息提取研究[J].生态科学,2022,41(04):151-163.
[29] 石新竹,魏建兵,刘景琦,吴尚遇.基于质量平衡方程的浑河上游清原流域氮素时空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9):72-77.
[30] 刘志波,魏建兵,程全国.浑河上游清原县非点源污染负荷及其空间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06):64-68.
[31] 李玉双,杨嘉鑫,魏建兵,刘佳昊,侯永侠,宋雪英,陆庆轩.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22,42(12):41-46.
[32] 吴尚遇,魏建兵,何志豪,董爽,石新竹.矿业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进展[J].安全与环境工程,2022,29(01):207-217.
[33] 刘景琦,魏建兵,张兴义,王玉玺.近二十年谷坊研究进展[J].水利科学与寒区工程,2021,4(06):47-53.
[34] 刘志波,程全国,魏建兵.流域尺度非点源污染模拟与控制研究综述[J].广东化工,2021,48(20):118-119+96.
[35] 徐硕,李玉双,魏建兵,孔潇,侯永侠,宋雪英.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21,40(04):229-236.
[36] 李玉双,刘厶瑶,赵晓旭,宋雪英,侯永侠,魏建兵,徐硕.胡敏酸和富里酸对土壤中DnBP降解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规律[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05):381-386.
[37] 李玉双,侯永侠,魏建兵,宋雪英.新时代我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7(41):149-151.
[38] 李玉双,刘厶瑶,宋雪英,侯永侠,徐硕,魏建兵,赵晓旭.胡敏酸对土壤中DnBP降解动力学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02):115-122.
[39] 郑尧文,魏建兵,张娜,吴尚遇,石新竹.浑河上游清原流域河流氮素污染时空变异及其与土地利用的关系[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2(02):123-131+183.
[40] 刘厶瑶,李玉双,侯永侠,宋雪英,徐硕,魏建兵,赵晓旭.富里酸对土壤中DnBP的降解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0,39(02):313-320.
[41] 李冰,李玉双,陈琳,史荣久,魏建兵,刘厶瑶,宋雪英,侯永侠,陈红亮.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1(06):465-473.
[42] 李冰,李玉双,魏建兵,宋雪英,史荣久,侯永侠,刘厶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细菌分子生态网络的影响[J].环境科学,2020,41(03):1456-1465.
[43] 李冰,李玉双,魏建兵,宋雪英,史荣久,周纪东,侯永侠,陈琳,刘厶瑶,陈红亮.沈北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磷酸酶活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9,38(04):48-55.
[44] 刘琼玉,程全国,魏建兵,顾广贺.大兴安岭地区生态系统完整性动态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9,30(09):3119-3125.DOI:10.13287/j.1001-9332.201909.018.
[45] 高世乾,魏建兵,郑尧文,张娜,石新竹,刘景琦.沈北新区浅层地下水环境风险空间特征评价[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1(03):195-202.
[46] 高烨炀,李晔,李东明,陈丽虹,魏建兵.鞍山某铁矿区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作用研究[J].河南科技,2019(16):150-153.
[47] 李冰,李玉双,陈琳,魏建兵,史荣久,宋雪英,周纪东,侯永侠,刘厶瑶.沈北新区不同利用类型土壤脲酶活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科学,2019,38(03):1-8.
[48] 郭畔,宋雪英,刘伟健,李玉双,魏建兵,李秀颖,夏思雨.沈阳市新民设施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9,38(04):835-844.
[49] 赵梦竹,程全国,魏建兵,王浩东,董志超.丹东市生态红线划定的思考[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9(02):113-117.
[50] 李冰,李玉双,魏建兵,王皓,吴尚遇,瞿维,侯永侠,宋雪英.环境样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的荧光分析条件优化[J].环境工程,2018,36(10):145-149+155.
[51] 李嘉康,宋雪英,魏建兵,郭畔,李玉双.沈北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潜在风险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36(12):2462-2470.
[52] 李嘉康,宋雪英,魏建兵,王颖怡,李玉双,郑学昊.沈北新区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特征及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8,39(01):379-388.
[53] 李嘉康,宋雪英,崔小维,魏建兵.土壤中多环芳烃源解析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7,36(05):223-231.
[54] 刘海燕,程全国,魏建兵,黄骁.基于改进三维生态足迹的沈阳市自然资本动态[J].应用生态学报,2017,28(12):4067-4074.
[55] 宋雪英,崔小维,李嘉康,郭畔,魏建兵.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土壤生态毒理学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6,25(11):1885-1890.
[56] 刘庆,魏建兵,吴志峰,钟世锦,何元庆,吉冬青.多尺度环境因子对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空间分异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16,35(11):3064-3071.
[57] 冯昊,魏建兵,程全国,高世乾.城市扩张与集约农业背景下浅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空间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6(03):83-88.
[58] 刘庆,魏建兵,吴志峰,钟世锦,何元庆,吉冬青.广州市流溪河河岸带土壤反硝化作用的多尺度影响因子[J].中国环境科学,2015,35(10):3069-3077.
[59] 吉冬青,文雅,魏建兵,吴志峰,刘庆,程炯.流溪河流域景观空间特征与河流水质的关联分析[J].生态学报,2015,35(02):246-253.
[60] 吉冬青,文雅,魏建兵,吴志峰,程炯,刘庆.流溪河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生态安全动态分析[J].热带地理,2013,33(03):299-306.
[61] 陈张丽,吴志峰,魏建兵,姜春.基于遥感和GIS的广州市天河区水域景观演变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06):55-57.
[62] 何元庆,魏建兵,郭彦娟,陆卫星,刘庆,刘平,程炯.3D激光扫描测量开发建设项目堆弃土边坡侵蚀强度的试验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2(11):31-33+71.
[63] 郭冠华,陈颖彪,魏建兵,吴志峰,容晓臻.粒度变化对城市热岛空间格局分析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32(12):3764-3772.
[64] 何元庆,魏建兵,胡远安,吴志峰,程炯,刘平,刘晓南.珠三角典型稻田生态沟渠型人工湿地的非点源污染削减功能[J].生态学杂志,2012,31(02):394-398.
[65] 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1647-1652.
[66] 何元庆,朱立安,刘平,魏建兵.粤西坡地土壤侵蚀特征及退化分析——以广东省郁南县大湾镇为例[J].亚热带水土保持,2011,23(03):7-10.
[67] 文雅,邓南荣,刘晓南,程炯,魏建兵.粤北山区近25年来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变化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Z2):1247-1252.
[68] 郭冠华,陈颖彪,吴志峰,魏建兵.不同景观特征遥感图像融合的最佳分解层数选取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13(04):556-561.
[69] 何元庆,魏建兵,刘晓南,程炯,刘平,吴志峰.广州城乡过渡区典型村塘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5):127-130.
[70] 贾慧慧,王俊坚,高梅,魏建兵,曾辉.湿地水环境质量时空分异的影响因子[J].生态学杂志,2011,30(07):1551-1557.
[71] 陈颖彪,郭冠华,吴志峰,魏建兵.城市景观遥感影像融合质量对小波基选取的响应[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1,27(04):98-102+113.
[72] 马振邦,倪宏刚,魏建兵,贾慧慧,曾辉.城市小集水区降雨径流污染来源解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03):468-473.
[73] 程兰,吴志峰,魏建兵,庞海燕.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的空间识别及其意义[J].生态学杂志,2009,28(12):2593-2599.
[74] 白钰,曾辉,李贵才,高启辉,魏建兵.基于宏观贸易调整方法的国家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9,29(09):4827-4835.
[75] 白钰,曾辉,魏建兵,张文娟,赵宏伟.基于环境污染账户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优化——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8(08):1789-1796.
[76] 白钰,曾辉,魏建兵.关于生态足迹分析若干理论与方法论问题的思考[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493-500.
[77] 李一静,曾辉,魏建兵.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变化分级的深圳市植被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2008(05):1064-1070.
[78] 白钰,魏建兵,李一静,马振邦.基于环境优先原则的城市协调发展评价——以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生态学杂志,2008(04):675-680.
[79] 汪自书,刘语凡,魏建兵,曾辉.快速城市化地区道路格局对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8(02):180-185.
[80] 汪自书,曾辉,魏建兵.道路生态学中的景观生态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7(10):1665-1670.
[81] Monica G.Turner,魏建兵,王绪高,冷文芳,金龙如,刘淼.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J].生态学杂志,2006(07):834-844.
[82] 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景观价值与景观保护评价[J].地理科学,2006(04):4506-4512.
[83] 解伏菊,肖笃宁,李秀珍,魏建兵,王绪高.大兴安岭北坡火烧迹地森林景观恢复及其影响因子——以郁闭度指标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05(09):1711-1718.
[84] 肖笃宁,解伏菊,魏建兵.区域生态建设与景观生态学的使命[J].应用生态学报,2004(10):1731-1736.
[85] Effects of multi-scale control factors o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denitrification in riparian soil. 9th IALE World Congress in Portland, Oregan, USA,2015.
[86] Land loss in the context of urbanization. The first meeting of the China-EU Land and Soil Expert Group (SEPLS),Milan, Italy,2010.
[87] The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Urban Sprawl Using Remote Sensing Data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CISE), Shenzhen, China,2009.
[88] 魏建兵,冯昊,程全国等. 沈北新区浅层地下水重金属污染特征空间分析[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6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2016:1227-1232.
[89] 王斐斐,魏建兵,文雅等. 遥感湿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评述[C]//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109-113.
[90] 吴志峰,程炯,陈志良等. 珠江口两岸农地流失的时空格局分析[C]//中国生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525.
[91] 魏建兵,肖笃宁,张春山等. 黑土丘陵漫岗区农业流域景观结构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C]//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世界银行.中国水土保持探索与实践——小流域可持续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5:94-102.
[92] 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 拜泉农田林网景观宏观布局空间表达与定量辨识[C]//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2004:265.
[93 ]肖笃宁,魏建兵,解伏菊.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与景观生态学使命[C]//中国生态学会.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2004:242
(二)教改论文
[1]董怡华,杨杰,高丹,蔺昕,魏建兵.基于翻转课堂的环境监测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23,9(03):102-105+110.
[2]肖敏,张玉革,林静雯,王英刚,魏建兵,高丹.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1(03):296-301.
[3]牛之欣,杨杰,程全国,林静雯,魏建兵.环境化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J].西部学刊,2022(04):124-127.
[4]侯永侠,杨杰,程全国,魏建兵.推行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J].农业经济,2022(08):133-134.
[5]肖敏,高丹,杨杰,张玉革,王英刚,陈志英,魏建兵.以科研课题、科技创新竞赛及大创计划为导向的环境工程设计型综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02):182-183.
[6]董怡华,王英刚,王辉,魏建兵.基于CDIO理念的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广州化工,2019,47(13):191-194.
[7]林静雯,杨杰,高丹,牛之欣,魏建兵.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中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机制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7(49):82-85.
[8]王鑫,魏建兵,陈红亮,杨杰,王英刚.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育现代化,2019,6(21):106-107.
(三)参编教材与专著
[1] 中国大百科全书 景观保护/景观生态设计条目作者,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1
[2]景观生态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
[3] No-Till Framing Systems(译),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11.
[4]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学丛书 景观生态学(第二版),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
[5]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色图谱.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6] 草坪建植与管理 沈阳: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四)授权专利
[1] 魏建兵, 侯永侠等. 一种黑土生态脆弱区侵蚀沟生态修复铅丝石笼谷坊形态改良方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8 1 1363980.6)
[2] 侯永侠, 魏建兵等. 一种沟坡植树并辅助水土保持工程治理土壤侵蚀沟方法(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ZL2018 1 1007093.5)
6.荣誉获奖、人才称号、学术任职
[1]北京大学优秀班主任、沈阳大学优秀教师、沈阳大学教学名师,辽宁省大创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沈阳市拔尖人才,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3]担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景观生态专业委员会执委、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高级会员;《生态学杂志》、《应用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环境工程学报》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等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